close

患異位性皮膚炎 勿任意停減藥物

 
 

家中有一人罹患,影響所及不只有患者本人,更會擴及全家人的生活,再加上可能長期請假就診,於醫療及日常照護的支出提高,經濟壓力也會相對增加。因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與患者家屬所面臨壓力,不亞於其它慢性病家庭。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過敏性皮膚疾病,不易完全痊癒。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主任施一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嬰兒期或幼兒期,開始發生在嬰兒臉頰和下巴。隨著年齡增長會至頸部、手肘皮膚皺摺處、手腕和膝蓋後方。每次病發後會有一段緩解期。病發最初只有在皮膚上出現一片開始發癢的紅色斑塊,後來某部份皮膚變得乾燥和粗糙,然後開始滲液繼而結痂增厚。

主要病因來自:先天皮膚障壁功能缺陷、基因突變或filaggrin表現太低、免疫功能失調、環境因素、生化代謝異常等,而一旦接觸到誘發因子,如皮膚乾燥、氣候轉變、出汗、摩擦、接觸到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毛髮、地毯、尼龍…等)、食入或吸入抗原(牛奶、蛋、花粉),病症就會被誘發。

根據統計,全台灣0至14歲人口中有5%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此即代表約有17萬幼兒及青少年正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且人數更有逐年攀升的趨勢。然而,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人數上升,可能與生活環境改變及非基因因素等有關,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在嬰兒期與幼兒期,通常在青春期症狀就會逐漸減輕,近80%患者通常會慢慢好轉,約有20%程度位於中度或重度的患者會延續到成人期;但即使好轉,若未作好皮膚日常保濕照護或是生活環境改變,仍會有再度復發機率。

異位性皮膚炎積極作法有:一、適度藥物治療;二、每日使用皮膚保濕劑的輔助醫療;三、TPE治療性衛教(TherapeuticPatientEducation)。藥物治療除了在抑制大發作時急症,在病症較不嚴重或略為穩定時,仍可採用免疫調節藥物,進行間歇性或輪替性藥物治療,並且加上皮膚保濕劑不間斷補充使用,才能加乘穩定治療成效,同時配合執行「TPE治療性衛教」,即訓練患者及家屬以圖表或表格方式,每日確實記錄皮膚保濕劑補充頻率、用藥狀況、是否有接觸誘發過敏物質或惡化因子等情況,定期回報給醫師或諮詢師;透過患者及家屬每日自主性記錄,讓醫病雙方都能深入了解並確實掌握病情,切勿自行判斷任意停止或增減藥物或聽信坊間民俗療法及網路流傳偏方,導致病情惡化。(記者鍾佩芳)

arrow
arrow

    亦然手工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