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員一開始學作皂時,問題一定會陸續出來,有的學員反應說,有老師說:冬天不適合學皂或作肥皂!

但我卻喜歡在冬天作肥皂,雖然要挖硬掉的椰子油、棕櫚油是真的很麻煩!

但冬天作皂,很舒服,因為不會太熱。不知大家的感覺如何?

冬天作皂,大家最怕的是因為溫度跑掉而有所謂的皂粉或鬆糕出現!

下面這張圖片就是皂粉的問題

這款是母乳皂

   最好入模2天,脫膜後陸續出現皂粉,到最後整塊都是皂粉,怎麼會這樣呢?

皂粉到底怎麼產生的?

可以看看底下的解釋~

 讓我們查查肥皂的履歷表,便可以明白肥皂冒汗或者結霜的原因。

肥皂的"籍貫"是肥皂廠:在幾層樓那麼高的現代化肥皂鍋裡,人們加入油脂,加熱熔化,再慢慢加入氫氧化鈉。油脂與氫氧化鈉起化學反應,"誕生"了肥皂與甘油,這時,得到了漿狀的混合物。怎麼分開肥皂與甘油呢?人們往裡加入食鹽進行鹽析,頓時分為兩層,上層是白花花的膏狀物,那就是肥皂與水的混合物,下層是水、甘油、食鹽與一些還沒有反應的氫氧化鈉同油脂。人們把上下層分開,把上層那膏狀物除去部份水分,製成了肥皂。當然,這樣的分離,並不是"一刀兩斷",而總是有點"拖泥帶水"、"藕斷絲連"的,在製成的肥皂中,總含有一些甘油、食鹽與燒鹼。肥皂"出汗"、結霜,便是這物質在搗蛋。甘油很喜歡水,它會從空氣中"抓"住水分。肥皂中的甘油含量多了,甘油一吸水,肥皂表面便"冒汗"了,使肥皂表面發黏,影響肥皂的質量,而且不耐洗。一般的肥皂中,都含有0.5%左右的食鹽。肥皂放久了,水分蒸發,於是食鹽析出,肥皂披上了一層白霜。結霜的另一樁原因,是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變化:它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碳酸鈉,析出白色結晶。

肥皂中含些 ​​食鹽倒無傷大局,然而含氫氧化鈉太多,那就不好了,因為氫氧化鈉的鹼性很強,不僅會腐蝕皮膚與衣服的纖維,而且會使衣服褪色。很少看見香皂的表面長霜,因為香皂中幾乎沒有過剩的氫氧化鈉洗臉擦身,不會刺激皮膚。

資料來源http://chem.cersp.com/JXZY/JXSC/200702/2745.html

IMAG2161.jpg

所以照上面得理論,這款皂是結霜了,因此我們來確認一下是否如此!

 

IMAG2168.jpg

首先來看看,結霜的部分是否是氫氧化鈉過多,滴上"酚酞指示劑"來看看ph值

呈現透明狀代表ph值小於8

 

IMAG2162.jpg

那我們將表面霜狀物利用修皂器將她刨除

哇!整各表面霜狀物不見了,所以這塊皂表面其實是如同上面所說的白色結晶物,只要將表面刨除即可使用囉!

 

IMAG2171.jpg

看看這兩塊前後差異

左邊:未刨除前,有霜

右邊:已經刨除表面,呈現正常

大家可以試試,下次如果你也發生這樣問題時,現作刨除的動作,而不是趕快去熱製!也許還是有效果的喔!

arrow
arrow

    亦然手工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